查看原文
其他

联通杯•活力团支部 | 安徽工程大学服设201团支部

青年学生聚集地» 安徽学联 2024-04-15

为深入贯彻“全团抓思想政治引领”、“全团大抓基层”、“全团抓学校”工作部署,落实《关于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的若干措施》,激发高校团支部活力,促进学生社团建设管理,根据团中央统一安排,开展2022年度安徽省高校联通杯“活力团支部”“活力社团”风采展示活动,通过新媒体方式集中展现高校团支部、学生社团改革建设成果和典型经验。





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

安徽工程大学

服装与服饰设计201班团支部

服设201团支部是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、创造力和行动力的集体。支部团员青年围绕思政教育、榜样力量、社会服务、团学活动等打造“四力”特色品牌。支部团员获省奖10余项,校院级奖项百余项;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践行青年的使命担当,组建8支志愿服务团队,活动开展累计时长达1000小时。支部团员将凝聚星星之火,点燃青春之光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。



01加强理论学习,汇集思想凝聚力



支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通过青年学习平台,汇聚青春正能量。支部依托“学习强国”“青年大学习”线上平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,观看率100%;结合专业创新学习形式,通过“党史学习月报”“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手账”等掀起支部学习热潮,开展“云端游学”“初心使命”等主题教育活动11次;设立班级宣讲团,调动团员积极性,推动理论学习深入青年、深入人心。支部严格团员推优入党和团员教育评议工作,截至目前,共发展中共预备党员4名,入党积极分子11名。





02突出自我教育,强化典型源动力




为了强化“三全育人”实效,支部聚焦学科竞赛,铸就真才实学,建设“师生互动、专业互助、课题组互享”的创新型团支部。支部团员在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中赶学比拼,表现突出,努力塑造榜样文化,发挥榜样力量。累计获省级奖项10余项,校院级奖项百余项,3人在本科生实验研究项目中立项。支部有15名团员获校级以上奖学金,17名团员获个人荣誉称号,2名团员担任学长导员和军训教官。为了激发后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支部成立“学习帮扶小组”,通过课上设立“班委巡查”、课后设立“答疑解惑”渠道,实现专业课程“优”助“弱”。
支部团员获第十届“挑战杯·华安证券”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,第八届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项,全国高校“创意、创新、创业”电子商务挑战赛三等奖,第七届“胜家杯”中国拼布穿衣设计大赛铜奖1项、入围奖2项,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入围奖。
在集体荣誉上,支部先后获新生“军训先进连”称号、“先进班集体标兵”称号、“百首红歌献给党”三等奖、“大学生讲思政”二等奖。团支部在对标定级中被评为“五星团支部”,先后获“活力团支部”“优秀团支部”“先进团支部”等荣誉称号。




03立足社会服务,彰显青春引领力




支部全员注册志愿汇志愿者,先后组建8支志愿服务团队,涵盖乡村振兴、传统文化、城市建设和健康文明等多方面,支部团员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达1000小时,志愿服务人群累计超10000人次,先后被“中国青年报”“学习强国”“中青校园”等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十余次。26名团员获志愿服务类奖项,3名团员获“优秀志愿者”荣誉称号,10名团员参与无偿献血活动。其中,由王娅虹同学带队创立的本草染织项目,结合传统技艺,助力乡村振兴,获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。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成长历练,既增强了志愿服务意识,又夯实了实践能力,得到了校内校外一致好评。






04打造特色团学,激发支部战斗力




支部注重制度化建设,全面落实“班团一体化”管理机制,定期规范开展“三会两制一课”,落实集中决策集体决议,支部委员每月进行一次自我批评反思,每年度进行一次班委选拔换届。团费收缴无拖欠,团日活动按时保质,智慧团建系统由团支部书记维护,所有团员均在籍在册,组织信息完备。
支部积极探索品牌文化,在团学活动中实施“创意支部+活力小组”项目机制,以创意、活力、服务为核心内容,由团干定期开展室内和户外相结合的主题团日活动,如“趣味打卡”“共度佳节”“心理舒压”等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,营造活力氛围。在“学党史、强信念、跟党走”主题团日活动中,支部联合社团实施“两团共建”模式,助力团员兴趣培养,搭建个性化交流平台,形成特色团学活动。为充分挖掘专业潜力,支部尝试“基础团学+专业实践”联动模式,组织开展“校外写生”“青春留影”“冬至包饺子”等特色团建活动。












生而逢盛世,青年当有为。服设201团支部将不断提升凝聚力、源动力、引领力、战斗力,带领全体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,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!



编   辑 |  淮南师范学院 陈 月、安徽科技学院 王昊宇、安徽医科大学 李 媛

校   对 |  孟晓雨

校   审 |  陈   舫

终   审 |  汪   沫

来   源 |  安徽工程大学团委

声   明 |  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